数字储能网讯:近日,北京市西城区宝产胡同里,组装式电动升降绝缘平台载着作业人员平稳上升。宽度不足两米的窄巷里,窄体自行走绝缘平台悄然移动,灵巧的绝缘臂旋转伸长,将作业人员送至作业点位。不远处,“胡同插线板”——低压负荷转供装置在角落里安静工作。在发电车无法到达的地方,它能就近借电,即插即用。
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在胡同里开展配电线路带电综合检修,作业内容包括带电更换老旧变压器及柱上开关、修复导线破损绝缘皮等。针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胡同窄、人员密、传统装备进不来的情况,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以科技创新破题,精准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该公司创新狭窄区域带电作业技术,研发了一批新装备,采用“带电+旁路+发电”综合作业法,确保检修期间客户“零感知”。“他们不声不响地就把活儿干完了,家里用电稳稳当当的,一点没受影响。”宝产胡同居民周凤莲说。
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配网供电可靠性,也让电网运维更加智慧。而这些创新实践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某处地下电力隧道内,一台搭载感知设备机械臂的四足巡检机器人在执行当天的防汛度夏特巡任务。此时,在国网北京电缆公司监控中心,数智化低碳城市高压电缆网技术攻关团队队长赵洋和团队成员通过电缆精益化管控平台,仔细查看机器人实时回传的电缆接头温度、隧道内毒害气体含量等数据。机器人自主巡检所应用的导航技术由该团队参与研发。
这支团队的成员来自国网北京电缆公司、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他们的“缘分”始于一场选拔。2023年8月,一则组建科技攻关团队的“揭榜挂帅”通知激发了国网北京电力所属各单位科技骨干的热情。经过两个月的严格筛选,15支科技攻关团队脱颖而出,数智化低碳城市高压电缆网技术攻关团队便是其中之一。这些团队围绕电力电缆、新能源汽车、智能巡检、信息通信等生产一线中的关键难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科技创新也催生出面向未来的绿色动能。清晨,通州区张家湾镇牛堡屯,阳光激活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内的小型光伏板。光伏板产生的电能在能源路由器的智能调配下,精准流向各个实验楼。仪器屏幕上,各项运行数据实时呈现。这个基地搭建了涵盖源、网、荷、储、控制5个关键环节的实验场景,设立了交直流混联电网、用电负荷等7个功能分区。“基地是我们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打造的,致力于配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储直柔示范工程国网北京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授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的‘科技心脏’。”通州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主任张运说。
在基地的规模化充电设施检定检测实验室里,3台智能机器人正在国网北京电力自主研发的绿色交通充电设施智能检测流水线上高效检测充电桩。这条曾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的流水线,将充电桩检测效率提升了90倍。“过去3人3天检测1台充电桩,现在1天就能检测30台。”主要研发人员、国网北京电力特级技术专家刘秀兰说。
年初以来,国网北京电力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依托高水平实验室加速科研能力建设,紧盯国家级重大项目申报与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国际标准制定与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牵头申报的2025年“电算协同”智能电网重大专项项目获批;集中发布了5个具身智能、2个量子技术电力应用场景;参与编制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标准立项1项、发布1项;牵头编制的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电缆专业白皮书获批发布……
从首都功能核心区胡同里的“科技绣花针”,到副中心实验基地中的“创新策源地”,国网北京电力以科技创新助力首都电网更可靠、更智慧、更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