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与消纳 返回

浙江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 巨型“充电宝”随时待命

作者:张正华 来源:浙电e家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

数字储能网讯就在最近,浙江不经意间实现了一次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浙江省内电源装机达到1.65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52.01%。能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背后主要推手正是近年来风头无两的新能源。过去一年,浙江仅光伏就新增装机2069万千瓦,总装机5947万千瓦,超越煤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这就很有意思了。要知道,跟北方那种阳光管够、遍地平原的“天赋型选手”比,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地方小、山多、光照条件也一般,发展新能源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生”,是怎样逆袭成“学霸”的?

禀赋一般,为何执着新能源?

硬磕新能源,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浙江深思熟虑后的“必答题”。

首先,这是逼出来的“求生欲”。

浙江是经济大省,也是用电大省,但本地能源资源很有限。过去靠着沿海建火电厂,烧煤发电,撑起了经济发展。可现在时代变了,全国都在奔着“双碳”目标去,能源的“含绿量”就是未来的竞争力。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对浙江来说,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更现实的是,每年夏天和冬天,浙江都可能面临电力紧张。全省三分之一的电靠外援,但“远水”也可能受天气影响,到了全国用电都紧张的时候,真是一“电”难求。所以,大力发展省内新能源,就是把能源的饭碗更牢地端在自己手里,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其次,这是看得见的“致富经”。

发展新能源,不只是大企业的事,更是能让老百姓钱包鼓起来的好事。

现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模式遍地开花。在武义,大棚顶上铺满光伏板,棚下种作物,一份地赚两份钱,村民们喜提“阳光红利”。在遂昌,村集体投资建储能项目,收益直接用来帮扶低收入农户。在浦江,镇集体参股风电项目,不仅壮大了集体资产,还带动了村民增收。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最后,这是“走出去”的“通行证”。

如今,浙江企业要参与全球竞争,“碳关税”这道坎绕不开。许多国外客户下订单时,会明确要求生产过程得用“绿电”,或以绿证抵充。作为外贸大省,浙江想让“浙江制造”在全球更吃香,就必须提高绿电比例。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今年上半年,浙江从省外购买了超过1260万张绿证,相当于126亿度绿电,占了国家电网经营区成交总量的20%。你说,浙江对绿电有多渴望?

所以,无论是为了环境、为了保供,还是为了经济,发展新能源对浙江来说,都是一道非做不可,且必须做好的题。

狂飙突进,为何发展这么快?

目标明确了,但要在短短五年里新增光伏超过4000万千瓦,对于地少人多的浙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能少。

“天时”,是抓住了时代的风口。

任何成功的逆袭,都离不开大势所趋。国家提出的“双碳”目标,就是浙江发展新能源最大的“天时”。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当全国上下都在向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被推上C位时,浙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信号,顺势而为,将时代的东风变成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赛道。

“人和”是政府和企业齐发力。

“十四五”以来,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政策,实施“风光倍增计划”,优化电源结构,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则提出加快培育新能源制造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明确到2025年,浙江规上新能源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

地方上密集出台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温州出台《温州市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对企业在重大平台建设、重大技术创新方面,给予巨额补贴。许多地方简化审批流程,一站式服务,让好项目能快速落地。这些实打实的举措,给足了市场信心。

而“敢为人先”早已刻在浙江人的DNA里。当年他们能“鸡毛换糖”,如今就能抓住新能源的风口。温州,这个曾经以小五金、服装闻名的地方,现在正泰、金风科技等新能源龙头企业声名鹊起。衢州、金华等地,一边建光伏电站,一边搞锂电池、光伏组件制造,带着“新三样”组团出海,玩转国内国际双循环。

“地利”是电网基础打得牢。

光伏发电,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出来的电要并入电网,这对电网是个巨大的考验。2023年,国家能源局对部分省份开展并网承载力评估。从各地公布情况来看,越来越多地区面临接入困难。

但浙江在这方面,表现不错,目前,浙江户均变电容量超过7千伏安,是新疆、青海等省份的3-4倍,也远超河南、河北等分布式光伏大省。这得益于多年的农网改造,浙江的户均变电容量是某些省份的三到四倍,电网高速公路修得又宽又好,不怕“堵车”。

光发出来还不行,新能源脾气“阴晴不定”,电网还得能稳住它。浙江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这些巨型“充电宝”随时待命。目前,浙江抽水蓄能电站已投运超过9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电网侧储能也超过208万千瓦。加上特高压和智慧调度系统,真正做到了让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

未来之路,如何实现稳步走?

成绩亮眼,但也要保持清醒。光伏规模大了,要警惕产能过剩;海上风电开发难度高,得和电网规划匹配好。想让新能源这条路走得更远更稳,浙江还需要在三方面持续升级。

第一,发展要“有规划”,不能“一窝蜂”。

据预测,浙江新能源装机未来有望超过1.2亿千瓦,更得科学有序。地方政府要合理规划开发节奏,别盲目上项目,确保新能源和电网发展步调一致。同时,传统能源的“压舱石”作用不能忘,清洁煤电、气电、核电都要稳步推进,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23年以来,浙江先后规划2000万千瓦传统能源机组,积极发展清洁煤电、气电。今年迎峰度夏前,省内三台百万千瓦燃煤机组如期投运,三大燃机建设顺利推进。此外,浙江应该加快建设沿海核电基地、规划第五条外电入浙大通道,夯实能源保供基础。建设省内特高压交流环网,提升新能源消纳、配置能力。

第二,产业要“提级”,从“大”到“强”。

2023年,浙江光伏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3500亿元,全国第二;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额合计124.3亿美元,全国第一,但受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企业集体承压明显。

从理性投资角度来说,要引导企业有序扩张、合理竞争,避免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要推动新能源产业提级,加快打造新能源领域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等研发应用,推进先进产能项目建设,带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同时,统筹海上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新能源产业。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探索发展氢能等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能源拥有更强的生命力。

第三,消费要“新潮”,和每个人都有关。

说了这么多,新能源跟我们普通人到底有啥关系?

关系太大了!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电力源于生产,终于消费。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动力电池快速发展,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200万辆,其中浙江新能源汽车产量首超90万辆。光储充一体电站,让马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用上“绿色清洁电”;光伏+直流电器,构建更多绿色家居生态……新能源带来的便利和红利,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当节约用电、低碳消费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毕竟,拥抱绿色,低碳生活,这很酷,也很浙江。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储能

数字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数字储能网:xxx(署名)”,除与数字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数字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数字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